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临沂 日照 潍坊 烟台 东营 枣庄 青岛 济南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1年山东公务员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38

发布:2011-06-13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与土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不能体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体现人口与实际供养他的土地面积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出现了一些新的补充性密度指标,如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而以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口密度含义演变的原因
  B.补充性密度指标的产生过程
  C.人口密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D.土地面积和人口成分的关系

  2.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却不怕费力,大力兴办州学,捐出所
  有的俸银,用作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8个月后,韩愈就调离了潮州,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语言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B.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C.文化建设对城市有深刻的影响
  D.评价官员不应只看短期的政绩

  3.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在相对统一的时间里交往活动,这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但全社会的“步调一致”容易导致交通的堵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对作息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作息时间不统一,也会给人们的交往、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障碍。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作息时间应在统一与差异中寻找平衡
  B.小问题可能会引起社会发展中的大矛盾
  C.调整作息时间是解决交通堵塞的有效措施
  D.作息时间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调整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提供参考答案:
  1.C。由文段可知,人口密度的含义并没有发生演变,之前表示的是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后面也是,只是因为其表现力不够,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些补充性密度指标,A项“人口密度含义的演变”表述错误,且文段的重点并非阐述出现补充性密度指标的原因,故排除A项;文段并未描述补充性密度指标产生的过程,排除B;D项明显不是文段要说明的内容,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C。文段主要讲述的是韩愈在潮州做官时,大力兴办州学、推广唐朝普通话,虽然只有8个月,且当时没有显示出什么明显的效果,但这些文化建设举措却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文化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A。文段分别论述了全社会作息时间“步调一致”与“不统一”两种情况存在的利弊问题。分析两种情况可知,关于作息时间调整的问题,应力图在统一与差异这两个矛盾点中寻找平衡,因此本题答案为A。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s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