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临沂 日照 潍坊 烟台 东营 枣庄 青岛 济南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1年山东公务员行测之言语理解与表达6

发布:2010-08-23 00:00:0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荒废必是和尚不虔。”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下,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但是,后因三人争功闹了个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所有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天时、地利和人和?
  B.“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C.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
  D.分工负责、各尽所能十分重要?
  2.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也为诸树之榜样,相传此树最早生长在周公的墓旁。这两种树分别称之为“楷”和“模”,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称之为“楷模”。?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
  B.“楷模”二字都带“木”字?
  C.“楷模”原指两种树                      ?
  D.楷树、模树皆有灵气?
  3.2008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
  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提供答案及解析:
  1.C【解析】文段通过三个和尚经营寺庙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心”对得失成败的重要作用。第一至五句介绍三个和尚关于破庙荒废的争执与结果;第六句讲述三个和尚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寺庙被经营的香火鼎盛;最后一句讲述后来三个和尚争功,寺庙盛况不再。A项中所谓的“天时”、“地利”故事中不曾涉及,文中主要讲的是“人和”,故排除。B项只能解释最后一句话,与之前的“香火渐盛”矛盾,故排除。D项只印证了“香火渐盛”,对后来的“盛况不再”没有涉及,故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2.C【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楷模”的由来。前两句讲楷树,第三句讲模树,末一句讲由这两种树到“楷模”这一词语的由来。A项分别讲“楷”和“模”的含义,没有涉及“楷模”,故排除。B项从“楷模”的字体入手,文中不曾涉及,排除。D项主要讲楷树和模树,不是文中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3.B【解析】文段第一句是引子,由山寨风刮进新闻联播引出对山寨的探讨;第二句从文化意义上对山寨进行了解读;第三句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了“山寨风”的亲民路径。比较四个选项,B项相对贴切,故选择B项。

  推荐阅读:
  山东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s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