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临沂 日照 潍坊 烟台 东营 枣庄 青岛 济南 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申论热点: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问题

发布:2009-11-16 16:41:30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材料一:

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的问题。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导致一些学术论文质量下降。教科界人士指出,简单以论文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撰写和发表论文。 

 

记者在社科教育领域采访时发现,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想发表论文,大多先要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除非你是业界权威。

 

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人民医院护师谢某,200611月申报副主任护师职称,由于晋升副主任护师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有论文发表,或者是有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或者要有两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了达到这个条件,谢某去年向《中国临床医药研究》《中国医药指南》交纳了共850元的版面费,发表了两篇不足两千字的论文。

 

南昌大学一位副教授陈某说,自己因为拒绝了新疆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的800元版面费,结果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被回复不予发表。他介绍说,除了少数几家权威期刊,业内多数期刊都收版面费。

 

在谈到论文版面费问题时,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颜森痛心疾首,连说了三句“非常糟糕”。他认为“这股风气越来越盛,以前发表论文看质量,门槛很高,现在就讲一个钱字”。

 

据介绍,设在北京的一个文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叫价,一年交5万元可发表3篇论文;还有一些刊物为了多赚些版面费,将原来的季刊扩为月刊,又将每期从五六十页增加到上百页。

 

由于高校师生是期刊论文的主要来源,一些杂志将收取版面费对象重点放在了高校。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余可丽说,学校的报栏经常贴有一些期刊的《征稿启事》,其结尾处往往会明码标价公布按每千字或每页面的版面费收取标准。

 

“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前必须要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因为花钱可以发论文,有的同学对于论文写作并不精心,东拼西凑。”余可丽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版面费收取已成普遍现象,一些高校甚至准予老师、研究生报销版面费。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标准五花八门,或以页码,或以字数、篇幅计算,而核心期刊收费高于普通杂志,有的一篇几百元,有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江西一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编辑告诉记者,绝大多数论文是要收费的,一般的标准是每一面收800元至1000元。以标准排版每面约2000字计算,发表一篇6000字的论文必须交纳约3000元的版面费。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11项收费事项,诸如稿件送审费每篇150元、再审费每篇100元、论文发表费每篇350元、论文提前发表费每篇800(6),另外还有论文前期编辑费、后期编辑费、校对费等。

 

该学报编辑对记者说,他们目前收取送审费和版面费两项费用,其编审流程是作者投稿后编辑部审看,如果论文达到送审水平就回函作者先交送审费;如果社外专家审看后认为可以发表,就通知作者交版面费。他表示说,收版面费是硬性规定,“环境类杂志基本都是这个价”。

 

据介绍,该学报以前不收费,期刊改制后自负盈亏,没有拨款了,也开始收费。

 

九江市一中学老师仇某在给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发去一篇论文后,收到该期刊社要求他交690.07元版面费的一份回函,其中写道,“因本刊系综合性学术刊物,限于编辑部人手较少,需特聘教授、专家审改,故参照他刊做法,对符合发表要求的来稿,每1000字收取审改费150元”,“在本通知发出半个月后,我刊若没有收到您的回复,则视为自动放弃”。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权威期刊不收版面费。

 

一些学术期刊表示,收取版面费并不是说降低学术水平,也不是交了钱就什么论文都能发。尽管如此,许多教科界人士对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能否保持学术质量表示疑虑,并认为交版面费是论文能否刊发的直接因素。

 

据分析,版面费问题是不完善的学术考评体制的畸形产物。如今评定职称、完成科研课题、攻读研究生等,都有一项考评指标,即要求在公开刊物甚至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少发表一篇论文,实际水平再高也别想评上职称。有的高校还规定老师一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完不成扣奖金。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期刊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这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严全胜表示,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对版面费问题没有一个明确意见。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他们知道这种现象不合理,但也找不到好的治理办法,没法绝对禁止。

 

江西师大法律系主任严三忠认为,如果不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机制,单凭一个禁令是难以刹住收取版面费歪风的。

 

江西省人事厅厅长揭赣元说,职称评审的目的是,促进老师多上讲台搞好教学,激励医生提高医术看好病等等。单以论文定水平,与科学人才观不符。

 

材料二:

 

1981年起职称评定与一定的外语水平有了联系。1990年相应的外语水平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基本任职条件之一。  1991年人事部下发通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严格掌握外语条件。1999年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此后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须取得相应职称外语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1、人事部刚刚公布即将于4月份进行的2007年职称外语考试报名工作全部延期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完善职称外语考试研究课题组针对“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建议”昨天在人事部网站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月7日至2月16日。  

 

改革拟定的免考人群:具有国家认定的留学经历、申报副高级职称时已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达标、正式出版过外文专著或译著、从事具有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专业、从事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工艺美术等专业、在本地区本行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长期在野外从事农、林、采矿、勘探等艰苦行业工作的、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职称外语考试,因为“考非所用”,被诟病多时。77日,《法制日报》刊登了行政法学家何兵博士的看法,认为现行的全国职称评定、职称外语考试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属于《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关于公民资格、资质的认定的事项。所以,人事部的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

 

何兵博士关心的是外语考试的问题。笔者感兴趣的,却是“职称”究竟是不是《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三项所指的公民职业资格。

 

所谓“职称”,完整的说法是政府人事部门评核的专业技术资格。长期以来,我国的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专门化的制度,即是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方可当任专业技术职务。一个人想要当会计师,必须要有会计师资格;想要当大学讲师,必须要有讲师资格。然而,此项制度仅适用于公有制单位的有编制的国家干部。比如何兵博士,如果他把职称抛弃掉,但又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是有可能的——他可以被李嘉诚先生开办的长江商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也可以到著名的民间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当专职研究员。传统的公有制单位,也可以用“聘用制”的方式聘请没有国家干部身份、自然也没有职称的人员:最近上海液压泵厂的“工人”李斌被上海师范大学聘为教授就是一例。

 

可见,“职称”跟执业医师资格、注册建筑师资格等不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民职业资格。不过在某些行业,由于公有制的垄断地位,“职称”事实上成了一种职业或者职务的准入性资格。还是以学校为例,截至2004628日,整个中国有民办高校216家、公办高校1995家。这两百来家的民办高校,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员评价体系,还是看政府评的教师职称。一个青年人,如果他把大学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的话,很难想象他会对职称置若罔闻。因为体制外的机会,毕竟是少得屈指可数:“工人教授”李斌之所以出名,就因为他是绝无仅有的例子。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教师职称制度导致的实际社会效果,跟法律强制性的职业资格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另外一些系列的职称,故事就截然不同了。民营和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很少会要求它的工程师持有政府的工程师职称。这些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的外企,自身有一套严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等级评核制度。笔者曾在一家大型外企打工,那里将工程师分为四个级别,每晋升一级都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对比之下,国家单位里面通过考外语、发论文的方式来进行的工程师职称评核就显得有点儿戏了。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假设:一位青年大学教师,希望当副教授、教授,可是他不想考职称外语考试。为此,他引用《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三项提出行政诉讼。我认为,他胜算的机会还是有的,理由正如何兵博士所说的那样。可是,如果是一位希望拥有工程师职称的工程人员,提出同样的诉讼,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恐怕不妙了——你有本事可以不打国家工,跑去世界500强。政府工程师职称不是当工程师的必要条件,跟行政许可搭不上关系。

 

高校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职称,是同样目的、同样时间、同样方式设计的职称制度,发生的故事却大不相同,公民享有的择业权利也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教育领域的不开放与工商业领域的开放。可见,要保证民权,仅仅制订法律和制度是不足够的,还要竭力保证建设法律和制度的整个过程遵循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原则。

 

22006年4月9日上午,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开考,各地上百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伏案作答,职称外语考试应否改革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一家网站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应取消职称外语考试。

 

有关取消或改革职称外语考试的呼声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但是,为什么职称外语考试年年依然,应试者络绎不绝呢?

 

有人说,这是片面的人才观在作怪。在一些人看来,所谓人才就应该是通才,就应该样样精通,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外语更应该通了,这样才像个人才,才符合职称等级嘛。但是他们想到没有,仅仅通过一次考试的引导,外语到底能够让多少人精通甚至初通?即使参加过考试,通过了考试,需要外文资料的时候,大多数人没有翻译恐怕也寸步难行,到手的等级证书又有什么用?

 

也有人说,这是利益驱动使然。每年的职称外语考试,从报名费到资料费、培训费,加起来恐怕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知道能养活多少人,如果没有了这个考试,某些人也就失去了挣钱的大好机遇。

 

实际上,职称外语考试实在是劳民伤财。每年一到考试前夕,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就不得不奔波于此,报名、交费、参加培训、加班加点“突击”复习,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对考生往往起不了太大的正向激励作用,实际效果恐怕适得其反。首先,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尽管业务精通,但由于外语基础差、没有时间复习等原因,很可能无法通过这种考试,从而拿不到评职称必需的等级证书,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本质上是对人才的一种压抑。其次,这种靠“突击”复习、圈定范围、有偿培训完成的考试,实际上是成人应试教育的一个社会示范,对提高人们的外语水平着实没有太大的帮助,只能助长应试教育的社会风气。

 

前不久的一则消息称,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可实际应用水平到底如何呢?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人在学习外语,为什么翻译人才还紧缺呢?把外语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究竟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多大作用呢?

 

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是了解世界、增进对外交流的有效工具;对部分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掌握一定的外语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学习外语绝不能采用这种“费时低效”的应试方式,也不需要各行各业、各种专业人才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更不应成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

 

建议除特定行业、特定岗位外,取消职称晋升中对外语等级的硬性要求;职称外语考试也可以继续搞下去,但不能搞“一刀切”,要允许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加。

 

3、职称外语考试存在的合理性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有关取消或改革职称外语考试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是,职称外语考试依然“我行我素”。这到底是人们的认识问题还是背后的利益使然?

 

中国实行了近二十年的专业技术职称必须考外语这一“铁板”规定,近日终于在贵州等省撕开了一道裂缝——贵州省人事厅宣布,从明年起取消中级职称外语考试,包括新闻在内的二十二个高级职称外语考试也同样取消。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从中嗅到了职称外语考试改革的浓烈味道,由此引发的职称外语考试“存废之争”也愈演愈烈。

 

说实话,一个中级职称,考不考英语的确有些无关紧要。但是一下子撤消22个高级职称的外语考试,我却觉得非同小可——倒不是因为职称外语被取消有什么可惜,而是没了硬指标,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老实人,还有没有机会评职称,职称指标会不会都被那些有权的领导们占去了。

 

职称外语这几年广受诟病,其中的“真问题”到底在哪里?我觉得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现在对职称英语的诟病,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浮躁之风所导致。英语与职称紧密联系,职称又与利益紧密联系,职称成了英语与利益之间的媒介,一切焦虑与浮躁围绕着职称展开。正因为职称的“含金量”比较高,不论是否具备相应能力,都想给自己混个职称的人也就非常多。我们承认,目前的职称英语作为“一刀切”的硬指标,确实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是对于无学无识却也想混个职称、混不下来就骂英语的人,账却是要算在职称制度上的。什么时候,职称与利益挂钩不再那么紧密,乱骂职称英语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二是我国的英语教育水平低,普及水平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语学习,基本走的就是“机械化、公式化、概念化”之路,太强调死记硬背。职称英语考试,不按岗位需求,不加区别对待。使用外语机会极少的职称,也非要考统一的外语试卷。客观上形成“用的着英语的,考试的英语不够用或不适用;用不着英语的,耗尽心血苦做无用之功”。什么时候,职称英语的学与考能够根据岗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高级职称评聘以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开展综合测评,外语只是其中一项,不再“一票否决”时,职称英语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千夫所指了。

 

职称英语不是天使,但也不该是魔鬼。从制度上合理解决职称、聘任、待遇等相关问题,申报职称的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了,来自职称英语的焦虑与浮躁,也自然会减轻;而从根本上解决职称英语“学以致用”、提高考试的岗位针对性,职称英语才算是回归了本来面目。

 

49日上午,职称外语考试在全国各地开考。在广州,1.7万余名考生在21个考点应考。一些考生在接受采访时对该项考试持否定态度,有考生甚至直斥职称外语考试为赚钱工具。

 

在我国,公职、技术人员欲申报职称,绝大部分需要通过职称外语考试,由于职称跟个人待遇息息相关,因此每年的职称外语考试都有大量人员报考。

上午10时,考试才进行到一半,已经有不少考生走了出来,其中大部分是放弃考试的。

“外语考试不过是花钱买个职称,该考试简直就是某些部门的赚钱工具”,今年49岁的陆先生边走边发牢骚,在他看来,职称外语考试完全多余。

 

据其介绍,他日常工作根本不需要使用外语,但近20年了一直不能由中级升为高级,关键就是被外语职称考试卡住了。按照规定,达到一定年龄后职称外语考试仅仅作为一种参考,所以他便前来参加考试了。

 

李先生大学毕业时已经过了英语6级,但按照规定要想评职称必须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尽管毕业4年多了一直都没看过和用过外语,但他表示:“题目太简单了,估计考个90几分没问题,我们单位有同事就是这样,大学毕业六七年不看外语了,照样考高分,只是真不知道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思。”

 

据了解,本次考试的报名费为60/人,广州1.7万余名考生,仅报名费就高达102万元。

有些考生还反映,广州市在报名时,要求考生必须到指定照相馆照相,“自己有照片都不行,我觉得很不合理。”记者了解到,本次报名确实指定了19家照相馆,照相馆拍好后再上传给考试中心,费用为15/人。有关人士对此作出解释:定点照相主要是因为考试所需照片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比如像素、颜色、大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5、福建省将建立以业绩为主要依据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体系,外语一般不再作为必备条件。

 

欣闻这条喜讯后,首先是为福建境内的无数专业技术人员而高兴,因为他们从此可以集中精力去致力于自身专业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根本没有多少用处的无用功了。其次是为这样的人性化的政策叫好。这个政策的出台,应该说是真正体现了政府决策中的“办实事、办好事”的为政思想。它确实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工作作风。

 

职称外语考试,长期以来如同一条无法挣脱的绳索,紧紧地束缚住了很多有见识有才干的人士的手脚,使得众多早应该脱颖而出的优秀分子,因了这外语的“厚口袋”的人为局限,而无法施展自身的才华。也许有人会说,是金子就会闪光,为什么一个职称外语就能使人才遭受埋没的境遇呢?

 

这应该从当下的国情来说了。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国家加大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力度。与之相适应的,便是相应的职称评定制度的逐步实施。职称开始成为了标定人的专业才干和办事能力的“度量衡”。发展至90年代,人才交流开始呈现出一种打破体制框架而自由流动的态势。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各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处于对中高级人才的迫切需要,纷纷在各种媒体上刊登出众多的招聘启事,一时间,使得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成了高薪的代名词。然而,由于各省份在职称评定政策上的不均衡性、不一致性,也就使得不同地区的知识分子间出现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平等发展。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当多的省份评定职称必须要通过一门外语。而偏偏相当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出类拔萃,对外语却缺乏了灵性。他们或者是丢下专业来苦读外语,以此获取敲开高级职称的大门。

 

现在福建将这种冲淡专业知识研究的主题的职称外语拉到了幕后去了,这是喜事。但还有很多的省份,依旧在死守着这成规不肯更改。再者,职称评定中,依旧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非专业发展所必须的内容。这些条目也都还有待于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去逐条加以修改完善。所以,我想说的是,仅仅解决了一个外语问题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发挥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生力军的作用,就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为他们减负,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为知识分子创设出最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如此,我们的科学技术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6、职称外语考试应否“一刀切”再掀争论,有人提出,通过了托福、大学四六级等考试的人应予以免考。

 

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应取消职称外语考试。即便有专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外语考核还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认同职称外语考试搞“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提出标准“要视不同岗位和专业而定”。事实上,外语考试无法真实衡量申报职称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外语水平的高低也并不必然代表专业水平的高低。英语水平高低成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很多在职人员放弃了专业进修和业务钻研,去苦读一个不知何时才能用到的英语,难免让人质疑,英语的这种地位是否正常,英语的教育地位是否过高,英语的教育投入是否合理?

 

“英语热”风行全国,目前来看,英语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范围最广、教育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中国是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家,但当前这种学习英语的狂热态势却是绝无仅有的。用“全民学英语”来概括当今的形势,一点儿都不过分。要接受教育就必须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还贯穿一个人受教育的全过程,至少要通过中考、高考和大学四级考试三关,如果想深造读研还必须达到六级水平。不仅学生时代视英语为头等重要,社会上崇尚英语也毫不示弱,好的英语成绩能增加求职“砝码”,也是技术职称晋升的“一桶金”。

 

依照日前举国皆陷入学习英语狂潮的大好形势,照常理推断,国人的英语水平应当是“顶呱呱”,听、说、读、写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事实上效果却不是理所当然的“上好佳”,而是令人尴尬的“广种薄收”,张不了口说英语,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错误百出。和英语的表面强势相比,汉语遭遇了实质的忘却和落寞。当越来越多的人“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时,已没有人用时间和精力问津汉语能力的高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法国为抵制英语的文化侵略与霸权,不惜从立法层面上捍卫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难道我们的母语就没有打一场“保卫战”的必要吗?面对日渐萎缩并消亡的母语,我们能够坦然处之吗?

 

在当今世界,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英语不再是作为一门交流的语言学科,而是成了竞技的考试学问,英语学习的功能被无限夸大,远远超出了语言工具的范畴,完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学好英语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我们应该明确,英语不过是一种语言工具,英语教育仅仅是整体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部分,英语水平高低不应当成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判别人才标准不能仅看英语水平的高低,而要看他的能力和实力,以及为社会所作的实际贡献的大小。

 

现行的英语教育体系是把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还是已经沦为万金油式的人造知识、智力测验?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利器,还是束缚人才的框框?全国政协委员谢克昌院士对我国现行英语教育体系提出了上述质疑。其实,相当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需要英语,或者只需要少量的英语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英语,更没有必要“全民学英语”为了考试而考试。期盼尽快恢复英语作为工具的初始功能,给学习者提供自己社会定位的空间和可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而不是“普遍性地成为继续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条件”。

 

6、贵州省人事厅2006年10月21日公布《关于改进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式、合理确定职称外语要求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从2007年起取消中级职称必须考外语这一实行了20年的规定,包括新闻在内的22个高级职称也同样取消外语考试。这也是2004年以来山西、福建和江苏南京等地开始主动取消职称英语考试以来,地方人事部门对职称英语取消幅度最大的一次。人们从中不难嗅到职称考试改革的气息。

 

新出台的《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也于今年11日起实施。《细则》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在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可免予相应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年满50周岁。 ()曾在国外留学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国内取得硕士学位或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转评、兼评专业技术资格。 ()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合格证书或大学本科以上外语专业毕业,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合格证书或大学专科外语专业毕业,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正式出版过译著,译文累计3万汉字以上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译文累计5万汉字以上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正式出版过古文字研究专著,或获得过国家级语言奖的,可免予古汉语考试。 ()通过WSKGREGMT、托福等考试,以及中央有关部委组织的出国留学人员外语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标准;或经组织批准,在国外连续进修1年以上。 ()通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的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简称BFT)中级者,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通过BFT考试高级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援藏、支边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十一)乡镇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北京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有5类人员可以免试外语,并且部分情况下,聘用单位还可自主决定对应聘人员外语水平的要求。具体5类人包括:取得外语(从事翻译工作人员及外语教师第二外语)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评审;获得博士学位申报高级(含正高级)职称评审;获得硕士学位申报中级职称评审;留学回国人员首次参加职称评审;申报副高级职称评审时已取得职称外语合格证书(含1977年底前参加工作人员外语成绩达到45分)的人员申报正高级职称评审;参加《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简称BFT),通过中(Ⅰ)级者申报中级职称评审,通过高(A)级者申报高级职称评审。

 

两种情况单位可自主定要求:以下两种情况下,外语成绩可以不按国家统一分数线要求,只作为单位聘用条件或评审要素:凡是参加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人事局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执)业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聘用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自主决定对应聘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凡是实行考评结合的系列(专业)及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广播电视艺术、技校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专业),外语考试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其合格成绩或当年考试成绩作为职称评审的要素之一。

 

作答要求:

(一)针对材料一,回答:概括材料1反映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600字,30分。

提示:花钱发表论文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必须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二)针对材料二,回答:1、用300字概述考生的观点。10分。2、提出以业绩作为主要依据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方案。600字,15分。3、以人事厅的名义,制定《关于2007年职称外语考试的意见》,600字。15分。

(三)以抓紧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30分。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问题相关问题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sd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