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阅读理解(二)
材料四
因为贫困,新农村建设的更多注意力投向了西部省份,而贵州,很长时间内是贫困的代名词。在网络搜索引擎里输入“贵州+贫困”,找到相关网页83万多篇。而提到贵州的贫困与扶贫,有一个地方不能忽略,那就是备受关注的摆榜乡。同样,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摆榜乡”,找到的相关网页近2000个。那么摆榜乡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2004年以前,媒体的报道里频繁出现这样的信息:摆榜乡全乡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绝大部分农民有半年以上吃粮靠采集野生植物、出售原竹换取、靠国家救济,穿衣靠捐赠,吃肉吃油盼过年。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04元,缺粮户达79.9%,大多数农户住草房。有的人家甚至连床也没有,就席地睡在一堆烂棉絮和茅草之中;甚至一些群众的全部家当还不够在城里的酒店买一罐椰汁。
文化层次低是造成贫困的罪魁祸首,据惠水县政府提供的一份“总结报告”分析:以前摆榜乡“群众观念落后,思想长期僵化”,商品经济意识落后,嫉富甘贫思想突出、排斥外来投资商和外来干部、迷信思想严重,陋习盛行,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不接受农业科技、性别歧视严重,男尊女卑思想突出、邋遢懒惰成性,婚育观念陈腐落后等成了“制造贫困”的病因。
据介绍,1949-2000年的五十多年间,全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5人,近90%的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全乡2113户仅有1987栋民房,户均0.97栋。更让人心寒的是曾经有很多人的饮用水大肠杆菌超标100多倍。
从2004年开始,挨冻受饿的日子对摆榜乡群众来说已成为历史,曾经麻木的民众现在见到客人也会“微笑着打招呼”。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摆榜乡采访时,已经看不出这里曾经是每户“只有0.97栋房子”的地方。从惠水县城到摆榜的柏油路正在修建当中,乡长王学东用吉普车把记者接到乡政府办公室。这是一个小集镇,恰逢赶集,虽然风大且冷,但是这里还是人头攒动,买卖都很红火。
在王乡长的办公室里,记者了解到下面这些数据:各类学校建筑总面积达3654平方米,配置课桌椅1100多套;建起了3个集贸市场;目前新建改造通村公路6条,全乡公路里程累计达到96.7公里,改善了6个村2059户10274人的交通条件;已建提水池等实施人饮工程6村9处,共铺设引水管道近20000米,建提水站4个,水池水窖56座,解决了1876户8535人、287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到目前为止新建极贫农户住房956栋,4322个贫困群众住房的条件得到改善。
一个更加珍贵的信息是,到2004年,全乡有8401个极贫人口越过温饱线。而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1元。
一个“贫困明星”正在消失,但是更多的目光在注视着它的未来,同时也在注视着贵州更多贫困乡村的未来。
相对于贵州大多数贫困人口来说,摆榜乡人是幸运的。目前在贵州各级官员的扶贫思维中,“三个基本”已经成了一种政策“灵魂”,而摆榜乡正是这个“灵魂”的“肉身”:2001年到2004年,时任贵州省委记的钱运录有“10下摆榜乡”的纪录,摆榜乡成了制定扶贫政策的现实依据。2004年,“三个基本”扶贫新思路应运而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增收门路、基本的素质”成了一项指导贵州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策略。
在摆榜乡,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住房难、入厕难、就医难、机关单位办公用房难、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难、赶集难等问题成了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工作的重点;以科技兴农和调整结构为主线,拓宽增收渠道,突出良种良法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机制创新这“三个抓手”来解决“基本的增收门路”问题;对村组干部、贫困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来提高“基本的素质”。
也许这些困难和做法都很普通,但是摆榜乡因此脱贫了。今年,贵州要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万人的扶贫计划。与摆榜乡1万多人相比,这10多万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仅仅是贵州贫困人群的一小部分。“人无三分银”,这是坊间对贫穷贵州的评价。而实施了众多的扶贫政策以后,这种民间考评——特别是对贵州农村发展状态的议论仍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另外,在目前的统计数据中,很难发现贵州目前究竟有多少“绝对贫困人口”。突破温饱线应该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如何突破这条贫困的底线,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